众所周知,中国仓鼠卵巢(CHO)细胞是生产蛋白类药物的首选宿主细胞,对现代生物药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今天,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CHO细胞的前世今生,了解一下CHO细胞背后的故事。
中国仓鼠(学名 Cricetulus griseus)属于来自于中国北部和蒙古地区的啮齿动物家族。1919年,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的美国科学家Jocelyn Smyly和Charles Young发现中国地仓鼠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利什曼原虫从而引发Black fever黑热病,之后中国的医学科研人员都使用中国地仓鼠来研究各种传染性疾病,中国仓鼠成为了流行病学研究的有力工具。
美国科学家后来完成了中国地仓鼠的繁育,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。University of Colorado Medical Center的Dr.Theodore T. Puck和他的下属同事Fa-Ten Kao在1957年从波士顿癌症研究中心的Georege Yerganian博士的实验室获得了一个雌性中国地仓鼠,并成功分离了CHO细胞株,由于该细胞快速悬浮生长和高蛋白表达的特性,CHO细胞开始在科研和企业获得普遍的应用。
1984年,Genentech公司首次实现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(t-PA)并于1987年成功获批上市,标志着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生产蛋白药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随后,许多外源蛋白基因相继被转染到哺乳动物细胞,一些有价值的蛋白不断实现表达,包括凝血因子、促红细胞生成素(EPO)、免疫球蛋白、尿激酶、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和单克隆抗体等,极大地促进了生物药工业的发展。同时,随着CHO细胞在实验室的普及,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的不同亚型的CHO细胞株,比如CHO-S, CHO DXB11, CHO DG44, CHO-M以及近年来受到持续关注的GS基因敲除的CHO细胞。
伴随着CHO细胞应用的普及,CHO细胞培养基产业也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快速的发展。传统上CHO细胞的培养是在DMEM/F12基础培养基中添加5-10%的胎牛血清完成的,但血清的使用存在批次间差异大,易被支原体和病毒等污染,成本高,不利用产品分离纯化等很多弊端,以及影响细胞的生长及最终产物的质量,不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。所以从70年开始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和开发工业无血清培养基。无血清培养基的开发大大提高了CHO细胞培养工艺的便利性,可重复性以及降低了产品纯化压力。目前及未来无血清培养基的趋势是采用无动物源、化学成分确定的配方进行生物制药生产。
总之,CHO细胞的出现给整个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注入了无穷的活力,产生了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,并将一直造福人类,同时,使用CHO细胞平台表达生物药还面临这一些挑战,需要学术和工业界一起努力,从综合利用科学和工程的知识来解决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对生物药产业投资支持力度的加大,我们也衷心希望,有朝一日我们能诞生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“CHO细胞”及相关创新产品,更好地迎接我们生物制药产业的新时代。
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唐槐路与晋善街交叉口东北角第1号地2期13号楼
区域经理:18701864343/13701962646(上海)
15851483166(江苏、浙江)
15234188795(全国)
技术支持:18536588361、19503412257
邮箱:sales@junyanbios.cn 订购咨询
mkt@junyanbios.cn 商务合作